2012年10月11日,从瑞典文学院传来振奋人心的好消息: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。莫言于1997年10月至2007年10月供职于《检察日报》社,期间创作了《檀香刊》、《红树林》、《生死疲劳》等10部长篇、中篇小说,其中《红树林》是检察题材的小说。中国检察官文联第一时间向莫言发出贺信,称赞莫言“此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,是中国文学事业繁荣昌盛的体现,为全国检察文学爱好者树立了楷模,我们分享您的荣誉,也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!”
莫言将他人生中的“十年黄金岁月”留在了检察院,检察机关滋养了他,他也为检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独特而宝贵的贡献,可以说是一名真正的检察人。也正因为如此,我们才有资格像山东高密人民一样分享他的荣誉。如果没有检察机关的支持,也许就不会有今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,这是也许;如果错过莫言,也许中国检察人就无法昂首分享他的荣誉,也许这也是也许。回首往事,愈发敬佩当年高检院慧眼识才的老领导们。看重莫言,不是因为获奖之后的莫言能为检察机关带来多少荣耀,而是因为我们这个“武味”较重的机关的确需要注入更多的文化气息。
说到文化气息,必然离不开文化氛围。我们的邯郸,是一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城市,绵延8000余年的历史和3000多年的建城史,孕育了磁山文化、赵文化、女娲文化、北齐石窟文化、建安文化、广府太极文化、梦文化、磁州窑文化、成语典故文化、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。这其中,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赵文化,集中体现了邯郸人民“开拓进取、竞争图强、兼收并蓄、改革创新”的文化精髓;抗战期间,刘邓首长八千子弟兵进邯郸、三十万大军出太行,成为拯救民族危亡的中流砥柱,体现了敢于牺牲、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,这是红色边区文化的要旨所在。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注定没有发展根基,一项没有文化的事业同样没有发展根基。我们提出“大院要有大作为,大院要有大贡献”的工作思路,正是边区革命文化精神的生动写照;我们提出“抓特色、树品牌、创一流”的奋斗目标,也正是赵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。我们生活在邯郸古老而英雄的土地上,就要创造出无愧于前人、无愧于这片热土的具有邯郸特色的检察文化。
我们开展检察文化建设,不仅是为了培养莫言那样的检察文学爱好者。更重要的是,要让检察文化融入我们的检察实务和队伍建设之中,让我们执法办案的每一个环节、每一份文书,都尽可能体现人文情怀;让我们检察机关的每一个领导、每一名干警,都浑身洋溢着文化气息,树立新时期人民检察官的良好形象。
诚如斯,则再无错过莫言之忧矣!